台灣健保的隱形危機:為何我們總在「生病後」才花錢?
全民健保的雙面刃效應
台灣健保開辦28年來,就像「醫療吃到飽」方案,讓大家看病幾乎不用看價錢。但這個全球稱羨的制度,現在卻面臨三大致命傷:
- 每年吃掉7000億台幣的醫療支出
- 洗腎患者人數衝破9.5萬人(世界第一)
- 糖尿病等慢性病耗費破千億健保費
論量計酬背後的惡性循環
現行制度最荒謬的是:醫院越會「製造病人」,賺得就越多!舉個真實案例:
- 林先生血壓130/85mmHg(正常偏高)
- A診所:花30分鐘衛教+開運動菜單 → 健保給付50元
- B醫院:直接開降血壓藥 → 健保給付300元
結果多數醫療院所只能選擇「衝量」,形成「看診5分鐘,領藥5大包」的怪現象。
洗腎王國是怎麼煉成的?
台灣每百萬人有3393人洗腎,背後關鍵在3.0魔術數字:
- 肌酸酐值1.0:完全正常
- 3.0:腎功能剩30%
- 5.0:必須洗腎
現行制度殘酷現實:
- 醫師幫患者從3.0逆轉到2.5 → 健保不給付衛教時間
- 患者惡化到5.0洗腎 → 每次給付4000元
糖尿病防治的三大漏洞
耗費健保最多的糖尿病,防治系統卻漏洞百出:
- 前期空白期:血糖110mg/dL不管控
- 衛教斷層:營養師諮詢要自費
- 追蹤漏洞:半年回診間隔太長
預防醫學的「三支箭」解方
要翻轉現況,必須建立:
- 健康紅利制度:民眾維持健康可折抵保費
- 預防型給付:醫師執行衛教可獲合理報酬
- 社區健康網:結合超商量血壓、藥局做篩檢
從「醫療保險」到「健康銀行」
理想的健保2.0應該像「健康存摺」:
- 存健康:定期健檢加分
- 提健康:生病時有本錢治療
- 賺利息:保持健康狀態可換保費折扣
(想知道具體改革方案與國際案例,請鎖定下期深度解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