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解腸病毒迷思!醫師教你正確防護技巧
最近氣溫逐漸回升,又到了腸病毒蠢蠢欲動的季節。根據疾管署統計,台灣每年4-9月是腸病毒高峰期,光是去年就有多起幼兒園群聚感染案例。新手爸媽最常問:「明明用酒精消毒了,為什麼還會中標?」今天就讓兒科醫師帶你全面了解這個「偽腸胃型病毒」的真面目!
腸病毒≠腸胃炎!三大關鍵差異解析
很多家長看到「腸」字就聯想到拉肚子,其實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,主要透過兩種途徑傳播:
- 腸胃道傳染:接觸患者排泄物汙染的物品
- 呼吸道傳染:飛沫或接觸患者口鼻分泌物
最常見的兩大症狀表現要特別注意:
🚨疱疹性咽峽炎症狀
- 突然高燒39℃以上
- 喉嚨後方出現10-20個白色小潰瘍
- 吞嚥疼痛到連喝水都哭
- 病程約5-7天,高峰期在發病後48小時
🖐️手足口病症狀
- 手掌腳掌出現米粒大小紅疹
- 口腔黏膜多處水泡
- 可能伴隨食欲不振
- 病程較長約7-10天
酒精消毒無效!居家消毒3要訣
腸病毒最麻煩的是對酒精有抗性,醫師臨床發現很多家長用錯消毒方式。正確做法是:
- 環境消毒:使用500ppm漂白水(10公升清水+100cc市售漂白水)
- 玩具消毒:浸泡30分鐘後清水沖淨
- 衣物處理:使用60℃以上熱水清洗
特別注意門把、電燈開關、遙控器這些常觸摸的地方要每天消毒。若家中有確診幼兒,建議用獨立衛浴並實施分房隔離。
重症前兆判讀口訣:二不一快
當孩子出現以下症狀,請立即送急診:
- ❌ 不吃不喝:超過8小時未排尿、哭沒眼淚
- ❌ 不尋常動作:突然抽搐或肌肉不自主抽動
- ⚡ 快速惡化:呼吸急促、心跳過快、持續嘔吐
病童照護實戰技巧
- 止痛餵食法:餵食前15分鐘使用醫師開立的口腔止痛噴劑
- 冰涼飲食:推薦木瓜牛奶、布丁、豆花等滑順食物
- 水分監測:用小量杯每小時補充5-10cc水分
- 退燒時機:體溫超過38.5℃且不舒服時再給退燒藥
預防關鍵5招
- 外出返家先更衣洗手再抱小孩
- 幼兒園學童每日更換口罩
- 避免帶嬰幼兒逛百貨公司美食街
- 改用抗菌洗手乳取代酒精乾洗手
- 定期用沸水消毒奶嘴奶瓶
最後要提醒,腸病毒康復後仍會持續排毒2-8週,痊癒後1個月內仍要維持高標準清潔。做好這些防護措施,才能有效阻斷病毒傳播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