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
全身都會中風?不只腦部!這4個部位最危險 醫師教你預防關鍵

原來這些器官也會中風!4種要命症狀別輕忽

身體暗藏的中風危機部位

1. 腹部中風(內臟爆血管)

▍哪些人要注意?

  • 50歲以上阿公阿嬤高風險
  • 有肺氣腫、便祕習慣的人

▍發作徵兆

突然「肚子痛到像刀割」、狂吐噁心,吃大餐後最危險!用力排便、咳嗽都可能讓血管破裂,送醫晚恐喪命。

2. 眼睛中風(瞬間失明)

▍高危險群

  • 三高患者(尤其糖尿病)
  • 風濕性心臟病族群

▍前兆警訊

眼前突然「黑矇矇」幾秒鐘,反覆發作越來越久。醫師提醒:「隨身帶血糖機不如帶血壓計」,定期查眼底血管更重要。

3. 子宮中風(停經後大出血)

▍更年期婦女必知

停經後陰道異常出血別當回春!這可能是「子宮血管罷工」的求救訊號,嚴重會休克,快做內膜切片檢查。

4. 腿中風(下肢血管塞死)

▍心臟病患者注意

房顫患者腿麻別以為是抽筋!皮膚發白、腳背摸不到脈搏,超過8小時不處理,可能要截肢保命。


超實用防中風生活指南

🥗 「三補三降」黃金飲食法

類型 該吃什麼 每日必吃清單
補鎂 玉米筍炒肉絲、番茄蛋花湯 1碗深綠色蔬菜
補鉀 馬鈴薯燉肉、毛豆莢點心 2顆拳頭大水果
降血壓 芹菜炒豆干、橄欖油涼拌菜 1茶匙堅果

🚫 長輩常犯的5大迷思

  1. 血壓低不用怕?
    錯!血管硬化照樣塞,冬天清晨起床要「慢動作」

  2. 小中風沒關係?
    暫時手麻=紅色警報!半年內復發機率超高

  3. 瘦子比較安全?
    體脂率比體重重要,泡芙人更要控糖

  4. 忘記吃藥補吃就好?
    降壓藥亂停會「反彈飆高」,設手機鬧鐘最保險

🧘 日常防護5要訣

  1. 便祕剋星:每天喝「溫蜂蜜水+奇亞籽」軟便
  2. 情緒管理:打麻將別太嗨,每小時起身動一動
  3. 天氣應變:寒流來穿「洋蔥式穿法」,室內外溫差不過7度
  4. 運動禁忌:避免「閉氣用力」動作,舉啞鈴要慢慢來
  5. 緊急處置:床頭隨時放「血壓紀錄本」,症狀發作帶著就醫

醫師特別叮嚀

「中風不是突然發生,而是突然發現!」建議50歲以上每半年做「頸動脈超音波」,三高患者要加驗「同半胱胺酸指數」。記住FAST口訣(臉歪、手垂、大舌頭、快打119),關鍵時刻能救命!

分類:醫療疾病